综合信息
 
倪光南: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信息产业领域就甭想了!
 2016-3-25
 

“是不是每个行业能够像高铁一样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呢?我认为,在信息产业领域很难实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说,“给引进的技术穿上国产的马甲,不过是自欺欺人。科学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靠技术引进难以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3月24日,2016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报社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分享了他的观点。

 

关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一直有一个很大的争议,我们究竟是走引进仿制还是自主创新的路?

 

倪光南认为,被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显然是有后门的。操作系统人家可以随时停掉,可以黑屏,可以强制升级,这些都不是你能左右的。所以与其说技术落后会挨打,不如说技术受制于人会挨打。

 

“凡是牵扯到大国利益的技术,对方封锁保密,都很难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信息领域的技术,以操作系统为例,几千万行代码,几亿个晶体管,你能像螺丝钉那样一个个分解吗?”倪光南强调,“所以说,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很难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在很多重要的领域,为了保证网络安全,倪光南主张用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进行替代。倪光南说,如果解决不了受制于人的问题,强调产业化等其他问题都没意义。应该围绕这个问题,统一思想,统一步骤。经过科学评估,选准突破点,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实现突破,从而以点带面,确保为国家安全、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选择自主创新之路当然异常艰难。倪光南认为,首先要增强自信。他以联想和华为为例进行分析。两个公司都成立了30年左右,成长历程也基本上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十年,联想继承了中科院计算所的积累,增长速度大于华为。第二阶段,华为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而联想走引进仿制道路,并且联想在并购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是,现在联想的市值不到100亿美元,而华为按最保守的估计,也比思科强,至少1200亿美元。

 

第二阶段后20年,自主创新和引进仿制的道路胜负已分。不管并购做得怎么好,最后还是要靠自主创新,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倪光南认为,通过《中国制造2025》,在两个五年计划以后,中国制造业将进入世界第二梯队。相对而言,信息产业的发展应该更快一些,应趁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有利契机,赶上发达国家。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补上集成电路制造业这个最大的短板。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