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园工艺
 
赵海军:听得见炮声的前线呼叫炮火
 2017-6-26
 

中芯国际新任CEO赵海军博士22日中国半导体封装测试技术与市场年会上满怀激情地做了题为《专注集成电路大规模生产技术》的主旨报告。这应该是赵海军博士首次以中芯国际CEO的身份登台演讲。

 

赵海军博士首先从集成电路发展方向指出,他说,集成还是沿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集成电路芯片的特征尺寸仍在不断缩小;二是大量的不同需求产生多种类型的“非尺寸依赖”的集成电路芯片;三是为满足小型化而产生的系统集成技术。

 

摩尔定律还将延续

 

赵海军博士表示,在英特龙等业界龙头的推动下,基本按照摩尔定律,2-3年一个技术节点,英特尔在2011年量产22纳米后,2014年开始了14纳米技术,2017年宣布了10纳米技术量产。

 

赵海军博士认为EUV则已经确定为7纳米的主流技术,5纳米不是摩尔定律最后一个节点,18吋晶圆计划将推迟,五年内还是以12吋当道。

 

赵海军博士还表示,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革新难度越来越大,严格按照比例缩小尺寸的速度放缓,特征尺寸和集成密度有所分离,大技术代细分小技术代。以英特尔为例,其CPU还遵循着TICK-TOCK每年更新换代的技术进步节奏,如2016年14纳米(TOCK),2017年10纳米纳米(TICK),2018年10纳米(TOCK),2019年10纳米(TOCK),2020年7纳米(TICK),2021年7纳米(TOCK),2022年5纳米(TICK)。

 

对于“后摩尔时代”赵海军博士认为摩尔定律本来就不是严格的科学定律,其只是一产业发展趋势而已,广义的说,“并不存在后不后的问题”;他赞同一个观点,14纳米有FinFET是一个很大的不同,此后7纳米也已被先进企业证明可以在FinFET下继续做,再过几年技术节点仍会在FinFET的阶段。

 

赵海军博士说,FinFET之后,还要解决设备问题、工艺问题,最后还要接受产业经济的考验,良率和成本是产业化大生产的最大考验。他认为集成电路制造作为高端制造产业,还有许多新技术有待突破。他还引用胡正明教授的说法,集成电路还可以再做100年没问题。

 

赵海军博士认为集成电路晶圆代工是客户、产业链、技术保障的有机结合。客户不希望在一家或两家公司垄断市场,这样不利于分散风险,降低成本;从产业链,设计、代工与设备材料间互动合作,没有大规模的制造产业验证,本土的装备和材料供应商就无法得到真正的验证和使用。

 

“一鸭三吃”助力中芯国际工艺开发

 

目前,中芯国际28纳米多晶工艺量产后,HKMG也已经开始量产。为了说明中芯国际工艺开发的特点,赵海军博士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就是北京烤鸭的“一鸭三吃”。他认为每一个节点再做细分小节点,往下7纳米、5纳米都要进行展开细分节点。

 

赵海军博士表示中芯国际与客户合作的超过35个平台,光在28纳米就要做7个细分的节点。他分析到,28纳米是到2025年前的一个生命周期较长的技术节点,另外10、7纳米很可能是下一个长节点,而目前在量产16、14纳米反倒是比较不受青睐的一个节点,所以相对的也是中国代工厂的机会所在,预料明年就会有中国晶圆厂展开量产16/14纳米。

 

赵海军博士进一步指出,未来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对先进晶圆代工制造的需求还将增加一倍。中国发展集成电路有庞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个缺口,并不仅只在于10、7纳米,而是在每一个技术节点都存在需求缺口。

 

赵海军博士表示,以三年完成一代技术,需要营收30亿美元并将11%投入研发,这样计算需要10亿美元完成一代技术的研发;市场份额以15%计算,需要涵盖四个技术节点,12万片12寸的产能规模来支持。

 

赵海军博士还指出,集成电路产业的成功要体现在大生产的成功,而优秀的大生产必须在各方面都必须优秀,包括规模、技术、质量、效率、服务等环节,必须说到做到,还要服务周到。

 

最后,赵海军博士说到,听得见炮声的前线呼叫炮火。

 

祝福中芯国际在CEO赵海军博士的带领下,再创佳绩,永攀高峰。

 

(来源: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