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新闻
 
于燮康:我与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结缘三十年
 2017-8-14
 

 

一、 前言

 

我们中国人遇事就是讲究个缘份,也许正是这份缘,让我这一辈子与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结上了缘,与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等相关组织结上了缘。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正式诞生是在1990年11月17日。如果从协会筹备开始算起,至今已经整整跨越了三十年。从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初创,到发展壮大的这三十年里,我见证了我国半导体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品味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也让我痴心不改、为之奋斗了三十年。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值此三十周年之际,正逢我国再次向半导体产业吹响了攀登高峰的集结号之时,在这样的时间点上我心潮彭拜、感慨万千,写下此文,谨以此纪念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成立,回忆我国半导体人艰苦跋涉的经历,向为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奋斗的同仁致敬,更是为了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些借鉴与启示,扬长避短,以使我们在继续前行的道路上得到更大的鼓舞。

 

作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展历史的见证者,文中按时间脉络所列的事件,仅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浩瀚如海的篇章中飞扬的几朵浪花,难免挂一漏万,还请各位前辈、专家、同仁海涵并予以斧正!

 

二、协会筹备初创阶段

 

那是1987年的8月,由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集成电路联合组织、半导体情报网4个机构共同发起筹备成立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成立协会的第一次筹备会议是在北京通信兵部招待所召开的,由当时电子工业部微电子基础产品司司长俞忠钰主持。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是成立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筹备工作组,组长为陈文华(时任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总工程师),刘维汉、梁棣和我担任副组长。

 

应该说,从那时起,我的视野由一个工厂管理者放大到了要关注我国的集成电路全行业。

 

(一) 协会筹备之初我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

 

说到筹备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不得不说一说当时我国半导体产业状况。

 

在1978年到1990年的那段时间里,我国半导体产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为组长的“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集成电路要“治乱治散”,建立“南北两个基地和一个点”。南方基地主要是指无锡、上海、浙江。北方基地主要是指北京、天津、沈阳。一个点指西安,主要为航天配套。

 

第二阶段是,1986年电子部提出了“531”发展战略,即普及推广以国营第742厂为基点的5μm技术,开发3μm技术,进行1μm技术的攻关。

 

第三阶段是,1989年机电部提出以“加快基地建设,形成产业规模,加强科研和支持条件,振兴集成电路产业”为目标的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工作。

 

(二) 国营第742厂引进东芝双极型线性集成电路生产线

 

无锡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史中是值得浓墨重彩描述的,因为地处无锡的国营第742厂曾经是我国“集成电路南方基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1978年10月,由当时的国家计委下达计划任务书,确定由无锡国营第742厂(国营江南无线电器材厂)承担双极型线性集成电路工程项目,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彩色电视机用双极线性集成电路生产线(3吋、5μm技术)。

 

这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的规模最大、涵盖全产业链的首条集成电路生产线。从硅材料制备的拉制单晶棒到硅片切、磨、抛工艺制成;从产品的电路、版图设计到掩模版制造;从前道工序芯片制造到后道工序封装测试及可靠性失效分析;从支撑保障的专用设备、关键材料制造到纯水、气体制造、变电、空分、空压等动力条件提供及“三废”处理系统,涵盖了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三) “集成电路联合组织”

 

“集成电路联合组织”我理解为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专业协会的雏形。“集成电路联合组织”的组建过程和所起的作用至今我都记忆犹新。

 

1985年底,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李铁映提出了成立“集成电路联合组织”的意见,目的就是协调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随后由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牵头发起,组织了国内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部属和地方的集成电路企业、科研所,如:上海元件五厂、上无十四厂、中科院微电子中心、北京878厂、甘肃749厂、甘肃871厂、航天691厂、机电部第24研究所、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等28家在“自由平等、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下成立了“集成电路联合组织”。

 

当时,国营第742厂全套引进了全国首条5μm集成电路大生产线,成为我国最大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集成电路联合组织”的秘书处设在了国营第742厂,蒋守雷厂长担任理事长,我担任秘书长。

 

“集成电路联合组织”在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多项有利于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活动。

 

一是做产业调研。联合组织先后主持了两项重要的调研工作:一项是分两次对全行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调查。通过调查,初步摸清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之初的规模、从业人数、产品产量、工艺技术等 “家底”。另一项就是根据电子工业部的要求,重点调研了集成电路“水货”冲击国内市场的状况,编写出内容翔实的调研报告。报告中结合当时的国情,着重分析了我国集成电路企业技术、集成电路产品与国际发展水平的差距,分析了国内市场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的根本问题。分析问题基本切中要害,对策建议中肯恰当,为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为此,此份调研报告被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推荐为“部情报成果一等奖”。

 

二是组织开展多项业务活动,推进产业发展。鉴于当时国内集成电路企业对市场信息的需求,“集成电路联合组织”秘书处积极安排人力、物力开展本行业信息收集、汇编工作,完成了专业性、适用性较强的《全国集成电路厂家主要加工项目资料汇编》、《集成电路企业在线产品目录汇编》等产业资料文集。《汇编》编印成册无偿提供给会员单位和产业界同仁,还不断收到各地、各企业索要《汇编》的信函。《汇编》材料对集成电路企业生产经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集成电路联合组织”还根据当时企业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多场次“全国集成电路行业设备调剂转让会”等活动,促成了企业间达成订货、协作和配套加工等项目合作业务。组织开展这些活动,对成员单位发展极为有益,同时,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集成电路产品市场的活跃度。

 

三是“集成电路联合组织”发展壮大。由于“集成电路联合组织”在理事会的领导下秘书处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活动,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吸引了不少本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主动提出加入本组织。至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成立前夕,“集成电路联合组织”已经联络和拥有80家成员单位(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专业分会成立时的会员数量)。

 

尽管“集成电路联合组织”为解决行业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推进行业发展、加强行业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集成电路联合组织”不是社团法人,其组织形式不能满足当时集成电路产业迫切发展的形势与任务的要求。为使我国集成电路企事业单位在更大规模上联合起来,在具有社团法人地位的组织带领下,集聚更大的力量推动产业发展, 1987年8月,由电子工业部牵头筹备建立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同时筹备成立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专业协会,由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集成电路联合组织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专业协会,机电部于1989年12月1日以机电改[1989]1719号文“关于同意成立集成电路专业协会的批复”同意成立并明确由部微电子与基础产品司负责业务指导。

 

(四) 一定要让引进的集成电路生产线达产上量

 

我担任“集成电路联合组织”秘书长期间,更多地了解到我国集成电路产销和市场情况。在电子产品极度匮乏的年代,国家极力想方设法为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引进了制造彩色电视机所需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但由于种种原因,引进的生产线项目建成后量产过程困难重重,供给跟不上市场需求。政府为防止国外产品冲击市场,又采取了限制同类产品进口的措施。因此,国营第742厂集成电路生产线能否尽快达到和突破设计产能,尽最大可能为彩电组装厂提供集成电路产品,成为当时政府主管部门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国营第742厂若不能确保产品供货,国内整机厂商就要求开放进口同类产品。

 

当时尽管742厂双极型线性集成电路引进工程项目已于1985年通过国家验收。我于1986年3月调任双极电路总厂担任厂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下决心要让引进的生产线达产上量。

 

当年的双极电路总厂包括集成电路产品设计研发、硅材料制备(拉制单晶棒、硅片切、磨、抛和外延)、掩膜板制造、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可靠性试验等集成电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由于集成电路生产具有不可修复的特点,上百道工序,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造成产品的整线报废。要确保生产线达产上量,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节点都必须紧密配合。我们总厂、分厂、各研究室的管理团队、科研人员、基层员工齐心协力,深入细致地排查问题、研究对策,将每一项整改措施都落实到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总厂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一年时间就扭转了生产线产量徘徊不前、生产品种不配套的被动局面。1987年实现年产集成电路3003万块的好成绩,并且连续4年保持了高增长,得到了电子工业部的通令嘉奖。

 

按照1987年的统计数据,当年全国的集成电路产量为7666万块,而国营第742厂的产品产量就占到了近40%,产品也从单一系列几个品种发展成为彩电、音响、功放、电源等多系列多品种集成电路产品。

 

“七五”期间,通过实施国家重点工程“双极集成电路扩产项目”,国营第742厂又将原3吋5μm双极生产线升级为4吋5μm双极生产线,实现了降本增效,扩大了生产能力,进一步缓解了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为全国集成电路实现规模化生产做出了贡献。

 

(五) 推广5μm技术,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一家引进,多家受益。国营第742厂为响应电子工业部的号召,消化吸收引进成果,在全国推广5μm技术以促进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我认识到推广5μm技术这是从全国大局出发,为全国集成电路实现规模化生产所必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集成电路联合组织”秘书处积极参与其中,协调相关单位参观交流,深入车间实习指导,以及组织分发资料等等,配合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742厂则无私地将技术引进经验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各个企业共享,耐心细致地进行传、帮、带,不辞辛劳地到相关企业去现场指导,帮助各企业从技术、设备、厂房、动力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验证,为兄弟厂家提高技术水平、生产上量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此期间,国营第871厂绍兴分厂、上无七厂、上无十四厂、上无十九厂、苏州半导体总厂、常州半导体总厂、北京器件三厂、北京器件九厂、江阴晶体管厂、南通晶体管厂、济南半导体所、青岛晶体管实验所、吉林半导体厂等企业的成长发展都曾得到过742厂的指导和扶持等帮助。

 

(六) 落实“四项优惠政策”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初期,产品门类狭窄、性价比不高,因此在遭受国外企业产品大量倾销时,我国集成电路市场遭受到严重的伤害。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家推进实施集成电路企业“四项优惠政策”,确实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早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集成电路“四项优惠政策”,即集成电路行业的企业所得税减半、免除产品税、免征重大引进工程项目进口税、按照销售额提取10%作为研发费用。“集成电路联合组织”积极指导、帮助会员单位按文件要求进行申报,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企业遇到的问题,使得“四项优惠政策”更好地得到落实。

 

为了帮助我国集成电路生产企业降低负担、提升产品竞争力,“集成电路联合组织”研究制订了“联合应对”的策略。通过召开相关会议,组织集成电路生产企业与整机企业协商,联合进行产品开发与应用。同时,我们还引导集成电路生产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满足整机配套要求。“集成电路联合组织”这方面的工作对有效保护国内集成电路生产能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在落实“四项优惠政策”的同时,“集成电路联合组织”还多次向政府部门呼吁要出台相应政策,加强对我国集成电路产品市场管理。1986年电子工业部实行“集成电路进口审批制度”,目的就是为了使我国已经形成的集成电路生产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国家为了保护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权宜之计。采取“审批制度”并不是为了保护落后,而是给予国内集成电路企业一定空间,促使企业尽快提高产品性价比。

 

(七) 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教训也是宝贵财富

 

1、 冗长的决策周期违背规律

 

集成电路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当电晶体的密度每18个月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而价格仍只能维持原状。 这就是揭示信息技术进步速度的“摩尔定律”。无锡微电子工程项目以及此后的“908工程项目”,仅审批时间花了3~5年,完成整个项目更是历时十多年。当时的“908工程”就被戏称为“十年磨一剑”。显然按照“摩尔定律”运行周期来说,早已时过境迁。项目审批之时是先进水平,项目建成之时却成了落后技术,产品就面临着被市场所淘汰的尴尬局面,承担项目的单位还要背负着亏损之责。冗长的决策周期是因当时国内体制与制度环境制约,而由此造成巨大的显性损失和隐性损失是令人痛心的。对于我们搞集成电路项目建设而言,这样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我真切地体会到:对集成电路技术更新速度快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对集成电路是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的认识都十分重要!

 

2、 后续投入不足错失发展良机

 

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特别不同之处在于,集成电路制造企业需要持续投资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一般来说,集成电路企业每年在产品研发和固定资产更新方面的投资额约占年度销售额的10-20% 左右。在集成电路行业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一代技术、一代装备、一代产品”。

 

当年的无锡微电子工程项目和后续的“908工程”项目生产线投入运行之际,企业就面临着还贷和持续投资的双重压力。对于一个刚刚步入量产阶段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而言,不要说持续投资,就是筹措流动资金也是非常困难的。正是由于后续投入的严重不足,当年在集成电路产业界赫赫有名的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多次错失了发展良机,最终烟消玉殒。这对于不少投入全部精力致力于树立“中国华晶”民族微电子品牌的老一辈企业家深感切腑之痛。

 

3、 统筹规划布局不足浪费和损失严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变成了“无政府”状态,不少部委和省市地方都有发展集成电路的积极性,各自为阵,各自为战,缺乏国家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统一思路、统一战略、统一布局,大部分企业是引进国外的二手生产设备。当时有号称全国引进了33条晶圆生产线的说法。时至今日,这33条晶圆生产线能为产业发展起到作用的真正是屈指可数。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集成电路产业是技术更新速度快、需要高强度持续性投资和产品市场风险很大的战略性产业,如果能够由国家统一协调资源、统筹产业布局,用聚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发展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非但建设速度快、市场把握稳和准,而且杜绝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建设项目的成功率,还能够降低恶性竞争的市场风险。

 

三、协会成立发展阶段

 

1990年11月14日,经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成立大会在北京清华大学礼堂隆重召开。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洪金先生担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总工程师陈文华先生担任秘书长,我和另外两位担任副秘书长。

 

值得一提的是,同期还召开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专业协会的成立大会。专业协会的第一届理事长由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蒋守雷先生担任,我担任秘书长。在筹备成立行业协会和行业协会成立后的这一阶段,是我内外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也是我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为努力工作的时期。那时的我正处在40岁的人生节点上,岁月没有磨砺消蚀我对集成电路事业的满腔热情,而是充满活力地忙于华晶的工作、协会的事。

 

 

 

(一) 集成电路专业协会成立前后的情况

 

在成立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同时,为什么要成立集成电路专业协会呢?回答这个问题,仍然要从当时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状况和专业协会可以起到的作用说起。

 

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初期,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分立器件生产企业,随着集成电路企业数量的增加,同类型企业交流合作的需求就增加了。为了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克服产业发展无统一规划、无明确分工所造成的低档次、低层次产品重复开发的情况,克服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相关配套政策出台缺乏组织协调,所造成的效果发挥不明显的弊病,迫切需要有一个能起协调作用、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组织,这是其一。

 

其二,是要继续发挥好以国营第742厂为主体的“集成电路联合组织”在行业中的作用。

 

基于以上两个主要原因,在1987年8月的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第一次筹备会议上就确定要成立“集成电路专业协会”和“分立器件专业协会”。筹备会议确定由“集成电路联合组织”作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筹备发起单位之一,在筹备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同时负责组织筹备集成电路专业协会。

 

也可以说,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成立的同时分别成立了两个下属专业协会。“分立器件专业协会”成立的日期比“集成电路专业协会”晚十天左右。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这两个下属协会,成立之初都称之为“专业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产业垂直分工的需要,两个专业协会分别更名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和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分立器件分会,后续又先后成立了集成电路设计分会、集成电路封测分会、半导体支撑分会和MEMS分会。

 

(二)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阶段状况

 

1990年到2000年这十年间,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实施了“908”、“909”工程项目。

 

“908”工程开始于1990年,通过建成一条月产0.6万片、6吋、0.8~1μm工艺水平的生产线,以解决国内特定领域芯片需求以及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品芯片需求。1998年1月,“908”主体工程华晶项目通过合同验收。由于审批时间过长,工程从开始立项到真正投产历时8年之久,至1997年建成投产时,“908”主体工程华晶项目的技术水平已大大落后于国际主流技术四至五代,投产当年华晶即亏损2.4亿元。

 

1995年国家实施“909”工程,建设一条月产2万片、8吋0.5μm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并于1997年7月成立上海华虹NEC。

 

当时为上述二个项目配套了深圳国微电子有限公司、熊猫电子集团电子设计公司、北京华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近10家微电子设计企业。

 

这一历史阶段我国先后建立了中国华大、杭州士兰、华润矽科、上海复旦微电子等20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建设了无锡华晶、上海华虹NEC、上海贝岭、上海先进、首钢日电、绍兴华越等集成电路晶圆制造骨干企业;江阴长电、上海阿法泰克、南通富士通、天水华天等10多家封装企业建立并成长起来。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初步构成。

 

“908”、“909”两项集成电路工程建设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这里我提供一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时间表。

 

1998年1月,华晶集团公司与香港上华公司合作成立华晶上华公司,由华晶上华公司租赁经营华晶集团公司MOS芯片生产线并开始承接来料加工,华晶上华公司采用100%代工的Foundry模式。这也就标志着从那时起,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完全代工模式的企业正式运营。

 

1998年2月,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半导体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的“909”工程硅单晶抛光片生产项目顺利完成,我国第一条8吋硅单晶抛光片生产线正式投产。

 

1998年6月,深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程----后工序生产线及设计中心在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其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年生产能力可以扩展到10亿块的水平。

 

1999年2月,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建成投产,生产工艺水平从项目规划的0.5μm提升到了0.35μm,主导产品为64 M同步存储器。这标志着我国从此有了自己的深亚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

 

2000年4月,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成立。2001年9月该公司的8吋、0.35μm-0.11μm技术、CMOS工艺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在随后的若干年,中芯国际更是利用其掌控的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获得了持续不断的发展。

 

以上这些项目的投资建设及取得的成就,使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各个领域在人才培养、技术应用和产品研发等各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下一阶段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三) 其时集成电路产业遇到的主要问题

 

1990年到2000年这一时间段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非常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是面临诸多困难的时期,其中突出的问题是:

 

首先是市场问题。一方面,国外半导体公司利用我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机纷纷入驻中国。他们采用或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按照当时的统计数据,国内有高达85%比例的企业参与与外商的合作),依托雄厚的技术实力、先进的装备水平,瓜分中国的半导体市场。在此情况下,内资半导体工业遭受到很大的冲击,内资企业的产品始终不能在国内市场占据更多的份额,哪怕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领域。更谈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分享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引入市场经济模式,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有企业严重不适应。虽然集成电路市场很大,但国有企业的产品却占领不上、销售不掉;虽然国有企业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却因产品不适销对路,产能几多放空;虽然国有企业每年都有投资,但投资利用率很低。

 

其次是技术问题。我国集成电路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虽然每个时期都有科研成果涌现出来,但是由于产业链各单位之间各自为战,在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艺技术方面,在集成电路专用设备、材料研制技术方面都不能形成合力,已有的科研成果不能尽快产业化,更不用说齐心协力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了。

 

再有是政策问题。一方面是政策变化大、落实难。1993年我国进行税制改革,取消了“集成电路四项优惠政策”,设立了“电子发展基金”。由于对集成电路企业支持方式的改变,使得原本就难以落实的优惠政策,用“电子发展基金”替代更加不能体现对中小型集成电路企业的扶持。另一方面,在国务院“18号文件”颁布之前,国家对于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的扶持政策不多。试图采用“以市场换技术”发展我们集成电路产业的探索,伤害的正是处于弱小地位的集成电路初创企业。

 

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既是对内资集成电路企业自身的严峻考验,也是对半导体行业协会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了迫切需要求解的课题。

 

(四) 《呼吁书》所起到的作用

 

《呼吁书》是指1995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专业协会向国家有关部委、领导递交的一份材料——《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专业协会呼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海外大企业通过封装抢占我国IC市场的动向》(简称《呼吁书》)。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引入了市场经济模式,国内集成电路行业出现了种种前所未有的市场怪象。不少海外半导体公司通过兴办独资合资企业等形式,将大量集成电路芯片带入中国大陆。他们将完成封装测试后的产品在大陆集成电路市场抛售。更为严重的是,在引进外资企业、兴办合资企业的浪潮中,出现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与此同时,原由国营企业拥有的产品市场拱手相让给外资、合资企业,国内集成电路市场几乎被抢占殆尽。在此情景下,甚至出现了自力更生意识淡漠、发展内资集成电路工业意识淡化的思潮,甚至重提80年代有人说过的话:中国不要搞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国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数量不多,我们买就是了。

 

针对于此,我们集成电路专业协会秘书处的同志们联络相关会员单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和详实的案例,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被称为《呼吁书》的专题报告。报告中除了列举事实和分析案例外,特别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生死攸关的市场问题上,提出了中肯的对策建议。

 

《呼吁书》报送给了中央领导和国务院、国家计委、经贸委、电子工业部等相关部门,引起了有关方面高度关注。在随后召开的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电子工业分会、学会组织的《振兴民族电子工业会议》上,把《呼吁书》中所提的对策建议,全部列入了“关于振兴民族微电子工业的政策性措施意见和建议”稿中(当时《新华内参》还作了转载)。

 

应该说,《呼吁书》为维护当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制订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时任电子工业部微电子基础产品司处长的徐小田(现任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也对集成电路专业协会提交《呼吁书》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他说:集成电路专业协会代表行业给中央、部委领导反映情况,得到了邹家华、李岚清、朱镕基、胡启立等高层领导的批示。在领导思想上得到了重视,相信政策上也会逐项予以落实。对于支持资金如何尽快到位,集成电路专业协会还要继续协同各部委作共同努力。

 

(五) 参与“无锡市微电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工作

 

2000年9月,无锡市以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为主体建立了《无锡市微电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当时无锡市市长在开园仪式上提出了建设园区的目标:建立以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为主体的区域群体的微电子产业园,提升无锡市微电子技术水平,努力建设无锡的“中关村”。这是无锡市政府大力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为推动无锡市微电子产业和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时任无锡市副市长贡培兴担任园区管委会主任。

 

我担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一方面我在华晶集团公司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协调和关注无锡市微电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利用参加无锡市微电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会议、深入园区企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与无锡市、高新区领导和各方面人士交流、工作的机会,从专业的角度介绍国际、国内微电子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发展情况,给他们提供最新的产业信息,帮助他们加深对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发展特点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讨论协商问题、制订产业政策、编制产业规划及园区业务管理方面更能切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更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能为无锡市微电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建设、为无锡市微电子产业和信息化发展、为华晶集团公司的快速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觉得很有意义。

 

(六) “价格协商联谊会”和“自律公约”

 

既然市场是放开的,那么同行之间就必然存在竞争。是互相拆台?还是共商利益、共谋发展?这方面的问题一直悬挂在我心里。我们认为需要寻找一个既适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又符合集成电路企业参与竞争、稳定市场的解决问题途径。为此,我们在分别与有关骨干企业沟通的基础上,提议安排集成电路专业协会的会员单位进行讨论,统一大家的思想和意见,达成了“只有互商协同,才能共赢”的共识。

 

在1996年的集成电路专业协会二届三次理事会上,各理事单位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审议通过了《全国集成电路产品价格协商条例》,并组建了《全国集成电路价格协商联谊会》。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2005年的集成电路分会第八届年会上通过并倡导行业内的企业执行《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制造行业自律公约》。这是集成电路分会对保护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自有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方面所做的工作。

 

说实话,在市场竞争的状态下,要做通、做好这么多利益冲突企业的工作,让大家统一在“价格协商”、“自律公约”的框架之下友好协商、让枣推梨,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期间,我和集成电路分会的同事们为了产业共同利益克服了很多困难,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最终使大家逐步达成了某些共识,形成了一个各相关企业基本能接受的协商机制。

 

(七) 为政府正确决策力尽所能

 

集成电路产业“四项优惠政策”从1987年实施以来,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但是在1993年国家实行税制改革以后,取消了这一优惠政策。这给当时集成电路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身在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的我,与集成电路专业协会的各位理事第一时间感受到企业经营的压力,我们站在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角度,以集成电路专业协会的名义,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如实向国务院领导、中央部委领导报告情况。甚至在李鹏、李岚清等中央领导视察华晶电子集团公司,关心询问产业发展情况的当口,以当面报告的方式汇报集成电路行业在执行四项优惠政策产生的良好效果,以及反映国家税制改革以后集成电路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200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国发(2000)18号文件,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被舆论界和产业界认为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

 

此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集成电路分会承接的工作任务更多、承担的责任更重,集成电路分会坚持不渝地履行“为政府服务、为行业服务、为会员服务”的职能。我们集成电路分会秘书处成员深入企业了解“18号文件”贯彻落实的情况,将文件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和企业家、专家对“进一步完善18号文件的意见”,及时向相关政府部门反映。这些工作,为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18号文件的实施细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八) 总结历史经验确立产业发展途径

 

1、体现政府意志的产业政策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保障

 

无论是翻开世界发达国家集成电路发展史,还是我国集成电路发展史,都可以看出体现政府意志的产业政策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保障。

 

我自从投身于半导体行业起,半个世纪来,一路伴随着我国半导体产业跌宕起伏。我对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深有感触。半导体行业是高科技行业、技术顶尖人才集聚的行业、资金密集的行业,更是国家战略新兴行业。半导体行业的发展非势单力薄的个体而为,必须靠强大的国力、强有力的领导和政策保障。过去如此,当今如此,今后也一定需要持续确立这条对半导体产业发展强有力的保障途径。

 

2、自力更生的产业发展方针不能变

 

我是亲身经历我国引进双极电路生产线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的,我深有体会的是无论是著名的国家“908”工程项目,还是“909”工程项目,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材料的各个环节,发达国家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对我国的控制。他们多个国家联合起来采用种种控制手段、控制途径扼杀我们,就是不让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在高端集成电路领域得到发展,哪怕是落后一步的技术和设备也不批准出售给中国,在我们产业发展征途上设置了重重障碍。

 

即便是进入到允许国外集成电路行业的独资、合资入驻我国大陆的阶段,投资中国大陆的境外企业家看中的只是我国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目的是以此获取丰厚的高额利润,丝毫不向中方传授高端技术、不为中方培养高阶人才。

 

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任何想不费力、依靠外国的力量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路子,想通过“市场换技术”的路子是走不通的!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还是要坚持走“自力更生为主,引进外援为辅”的方针。这已经成为产业界的共识。

 

四、协会发展壮大阶段:

 

2000年国务院18号文件的发布,加大了对集成电路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靠巨资生存的制造业项目率先获得了扶持。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紧接着,2008年国家设立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业内称“01”专项)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业内称“02”专项)等科技重大项目。在一系列政策牵引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技术和规模上迎来了一轮新的发展高潮,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伴随着产业发展的节奏,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承担的工作任务也更多了,协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加入协会的成员单位数量也持续增加,协会队伍壮大了。

 

 

(一) 为产业链协同发展出谋献策

 

2002年5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三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在北京信息产业部召开。会议讨论研究了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形势和任务。会后,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半导体产业情况调研的通知》(中半协(2002)010号)文件,要求在全行业进行一次大规模产业调研。集成电路分会秘书处为组织开展调研活动缜密安排、精心布署,对收集到的所有调研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调研任务。这次调研活动除了摸清家底、了解市场情况外,还深入了解到各地、各企业贯彻落实国务院18号文件及其配套优惠政策的情况。

 

我们在调研报告中特别揭示了当时我国巨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与产业链各部分能力不足的状况。这种不足集中反映在:从产品到技术、从资本到市场等各方面没有形成真正合力,产业链各环节的科研生产单位各自为阵。一方面以有限的财力、物力磨磨蹭蹭地开发集成电路产品;另一方面以较小的产能规模对付巨大的产品市场。我们分析认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加快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必须走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道路。

 

我们以当时的“苏南模式”为例,印证产业链协同发展不仅可行,而且卓有成效。

 

所谓“苏南模式”是指在宁沪杭甬沿线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通过纵向、横向交流合作和紧密联系,形成了相互协作、互相配合的关系。其中苏、锡、澄及南通等形成了一个微电子产业群,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企业,到化工材料、引线框材料的配套生产企业一应俱全,构建了相互依存、互相支持的产业链。形成这样共同发展的局面,靠得是“政策引导、资本经营、市场带动”。这种产业链协同模式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所借鉴。

 

2003年4月,集成电路分会参加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电子信息产业分会在南京举办的“中国IC产业高峰论坛”。集成电路分会在会上作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发展与思考》的专题报告,受到了产业界和多家媒体的关注。会议期间,新华社、《21世纪经济报道》、《国际金融报》、《中国产经新闻》、《经济观察报》、《哈佛商业评论》等媒体为此对我们进行了专访。

 

在那个时间段,我们集成电路分会的同志们抱着为加快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之心,不辞劳苦东奔西走,苦口婆心地做各方面人士的工作,一起将了解到的产业发展情况和企业反映的问题,归并为“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享受范围”、“加大对重点项目与产品的扶植力度”、“同等性价比条件下优先采用国产集成电路产品”、“加强集成电路共性服务平台及生产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向相关部委和有关领导反映,希望政府能够研究制订有利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支持政策。政府有关部门接受了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出台的很多具体政策和举措之中。

 

(二) 支持和配合重大科技专项与封测联盟工作

 

要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真正实现“安全”、“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提升集成电路技术水平、产能规模是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组织实施“01”专项和 “02”专项两个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的这一重大举措正是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尽管那个时候我身兼多职、心挂(企业和产业)两头,常常夜不能寐。想到国家能够如此大手笔支持自己所热爱的集成电路事业发展,我理当倾注全力在所不惜。2008年8月1日,我被02重大科技专项聘请担任总体组专家,全身心投入到该项工作之中。

 

 

从那时起,为了国家重大专项的如期实施。我们在封测板块项目立项实施之初确立的以“组建机构、技术驱动、整合资源、市场检验”的工作思路,被后来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证明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

 

“组建机构”,是指成立依托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富士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由从事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制造、开发、科研、教学的25家骨干单位作为发起单位,组建了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09年12月30日在北京成立),成为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以来的首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我受聘出任联盟秘书长之职,我也深知这副担子的份量。

 

“技术驱动”,是指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一系列重大创新科技为纽带,以我国集成电路封测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与重大科技产品创新为目标,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整合资源”,是指在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下、在行业主管部门支持下,充分发挥联盟平台的资源优势,联合产业链各环节科研、生产单位,推进创新成果的共享与产业化。

 

“市场检验”,是指项目承担单位研发出来的设备、材料等科研成果,最终要通过市场来验证。联盟按专项要求施行“下家考核上家、整机考核部件、应用考核技术、市场考核产品”的一整套检验项目成功与否的办法。

 

这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一方面使相关科技创新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促使企业抱团作战,创新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构成了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推动了我国集成电路封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践证明,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的取得与专项的工作成效密切相关。

 

在取得项目重大成果同时,也推动了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联盟相继获得了多项殊荣:联盟成立之初被科技部认定为开展试点工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1年,联盟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优秀奖;2013年初,联盟被科技部认定为A类联盟,并冠名为国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 一定要充分发挥封测共享研发平台的作用

 

集成电路产业具有产业链较长的特点,产业链各环节又有各自的特别之处。如果能够建设“立足应用、重在转化、多功能、高起点”的共享研发平台,必定有利于产业链相应环节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

 

2009年2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江苏长电科技股份公司、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南电路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共同组建了我国第一家“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这些年来,实验室为我国先进电子封装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核心、共性技术支撑,提供了企业所需要的产前核心技术、专利与人才培养,提高了集成电路封装领域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封装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

 

2012年9月,在江苏省/无锡市政府、国家02重大专项与国家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共同支持下,由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深南电路、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共同投资成立了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后续又有晶方科技、安捷利、兴森快捷、国开基金等单位投资入股。华进公司的成立是我国集成电路封测业在一个新的更高层次上主动应对国际竞争、加强产业合作、探索举国体制下提升我国集成电路封装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的我在组建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的前前后后配合做了一些工作并参与其中。应该说华进的建设模式就是真正意义上创新型封测共享研发平台的模式。只要所有的投资方坚贞不渝地向既定目标努力,建好这个封测共享研发平台,就一定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所有股东单位和华进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华进半导体已建成完整的12吋(兼容8吋)中道工艺生产加工平台和微组装平台,拥有两个工程类研发中心和三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具有12吋晶圆TSV制造技术能力和细节距微凸点制造能力以及先进封装微组装能力,同时具备芯片的前端测试和可靠性分析能力,以及先进封装设计仿真能力。不仅可以向企业定向提供封装成套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工艺加工等服务,还可以为产业界提供一个公共服务研发平台,开展共性技术攻关。近年来已经拥有585项国内(国际)专利、为100多家企业提供数百项技术服务、开发了多款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产品,衍生、孵化了多家企业。华进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产业界和集成电路企业的关注和重视。

 

(四) 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重中之重

 

随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人力资源短缺成为制约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没有人才产业根本无从发展。回顾在参与无锡微电子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全方位招聘、培养企业操作技术人员、工程技术和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工作是与工程项目同步进行的。生产线投入运行后,企业对人才的培训丝毫没有放松,先后组建了培训中心、职业中学、职工大学,还连续多年选送优秀技术人员在职进修硕士研究生,千方百计为企业科研、生产培养人才。产业规模扩大了以后,靠企业培养人才就成了杯水车薪,唯有挖掘社会资源,加速人才培养。为此,我们极其注重行业协会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

 

 

 

2007-2008年,我们先后设立了“半导体行业集成电路人才储备基地”上海站和扬州站(下面简称,基地)。“基地”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江苏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共同创建。创办“基地”的目的,一是为企业培育定向用工人才。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用工人才,“基地”就培养什么样的“专才”。在学校教育计划中设置半导体芯片制造、封测中级工、高级工的考证,把职业技能“嵌入”到专业课程中,既定向培养企业用工人才,又缩短了企业岗前培训时间;二是为学院教育提供“教什么”的探索。“围绕市场办学校、依托行业设专业、根据岗位定课程”。我们还专门成立由行业领军人物、高等院校的学科带头人、部、省厅、科研院所领导等组成的学术顾问委员会,审议课程体系、审议教学方案,加强了“基地”学科建设发展的合理性。

 

2012年无锡市为打造微电子产业职业教育、员工培训、产学研合作平台,成立了“无锡市微电子教育集团”,以推动无锡市微电子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养与无锡市地方产业与经济结构转型相适应的人才。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是第一届理事长单位之一,我兼任教育集团理事长,积极协调、参与、推动无锡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工作。

 

2016年9月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集成电路分会、工业与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指导单位,成立了“中国职业教育微电子产教联盟”,落户无锡。联盟以国家教育方针与微电子产业政策为指导,着力健全深度融合平台,创新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集成电路分会是第一届理事长单位之一,我也兼任产教联盟的理事长,积极为我国微电子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出谋划策。

 

(五) “有作为才有地位”

 

我从参与集成电路联合组织、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和集成电路分会的工作起,三十年协会工作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和协会所承担的任务、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成绩。协会是服务型的组织,协会工作者必须始终牢记服务的宗旨,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才能使协会的作用得以发挥。近年来,政府、企业和产业界对协会的要求越来越高,协会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如何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我目前担任着四个组织(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国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秘书长,在与协会同事们交流的时候,常挂在我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有作为才有地位”。我以此理念来推动协会的相关工作,把“为会员服务、为政府服务、为产业服务”尽力落到实处。

 

 

 

2004年国家将集成电路产品出口退税率由17%变更为13%。所涉及到的企业纷纷感到经营收益受到影响,因而对扩大海外市场产生了顾虑。我们了解到相关企业的情况后,联系其他地方协会安排了专题调查研究,将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国际、国内集成电路市场情况如实向国家部委、和有关领导反映。政府相关部门认真听取了我们提出的建议,不久就恢复到变更前的退税率。

 

由于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速度加快,集成电路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企业进口高端测试设备的技术含量、功能都与过去的同类设备不一样了。而海关税则分类表中沿用的税则号已经不能适用了。如果改用其他类似的税则号,进口高端测试设备就要大幅度提高关税。相关会员单位向行业协会反映这个涉及到多家企业的共性问题。接到会员单位的报告后,引起我的高度重视,立即指导秘书处相关人员深入调查了解情况,召开有设备进口单位和国内设备制造厂商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与此同时,我们联系了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与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向上海海关方面协商并提交了专题报告。此后,我们又向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政府部门反映情况,建议为进口集成电路高端测试设备新增关税税则号。2016年国家税则委员会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将新增的税则号列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17年关税调整方案的通知》文件中。

 

通过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办了实事,促进了产业更好地更快地发展。同时,也使企业感受到协会践行“为会员服务”的宗旨是实实在在的。

 

我在加强协会秘书处组织建设方面,不仅仅增加人数,更注重培养、提升秘书处成员的工作能力、办事效率。协会秘书处在产业政策研究、产业动态分析、产业信息发布、原创文稿编撰、专业资料出版等方面的工作越做越好。协会在坚持每季度发布《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运行分析报告》、每年度出版发行《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和办好原有刊物《半导体行业》的基础上,近年来增加了每周发送电子刊物《集成电路行业简讯》、每日发布《集成电路园地》公众号信息,多渠道地为会员单位、政府提供最新的产业信息,受到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协会的社会影响力大幅度提高。2011年,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被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授予“五星级行业协会”荣誉称号。集成电路分会也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下属分会中极具影响力的分会,每年的产业研讨会和集成电路制造年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家和产业界人士参会。

 

五、任重道远,初心不移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以及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发布以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产业生态和发展环境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在此基础上,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测、专用设备和材料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让全球的产业界人士刮目相看,身在其中的我深感自豪。与此同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任重道远。为此,我希望与行业协会的各位同仁一起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产业重要性不动摇。

 

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微电子产业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以及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对于集成电路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在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必须体现国家意志,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才能最终实现宏伟目标。

 

2、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不犹豫。

 

随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工作要予以高度重视。

 

一方面是政策引导。近年来,我国尽管相继出台了一些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但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飞速发展的现状仍然有着很大的距离。

 

另一方面是专利布局。尽管我国近年来在专利数量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国内专利居多,国际专利偏少。它反映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申请国际专利的意识不强;二是达不到申请国际专利的水准。

 

这需要引起我们产业界同仁的高度重视,这也是行业协会今后需要加强的工作内容。

 

3、维护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不放松。

 

只要市场准入自由,竞争就从不消失。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境内外并购持续活跃,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反不正当竞争的工作力度将逐步加大。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本行业的经营者依法竞争,维护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铁肩担使命,成就铸辉煌。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追赶世界领先水平的进程中,道路依然崎岖与漫长。我作为依然坚守在半导体产业的一名老兵、作为继续奋斗在半导体行业协会战线上的一名战士,将与产业界的同仁们一起,一如既往地去追逐我们的梦想!(写在2017年8月)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