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新闻
 
筚路蓝缕 不忘初“芯”——写在王洪金先生“终身成就奖”颁奖庆典活动
 2017-12-20
 

作者: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执行副理事长、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 于燮康

 

 

追忆历史,铭记前辈筚路蓝缕壮志不已;

 

继往开来,激励我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王洪金先生“终身成就奖”的颁奖庆典活动,追忆那段历史、回忆前辈创业付出的艰辛,更是为了激励我等后辈,铭记历史、接过旗子、克服困难、开拓未来。

 

说到王洪金——“老王总”的成就,必然要提到“华晶”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发展历史。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历史,说一说“华晶”从江南无线电器材厂,一个地方国营小厂到部属“742”厂、再到我国第一条成套集成电路生产引进线的承担者、我国“南方微电子基地”的实践者,她每一次华丽转身背后的故事;说一说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成立前后的故事。

 

 

 

一、 身处棉花巷的地方国营小厂。

 

1、棉花巷里的地方国营小厂。

 

江南无线电器材厂成立于1960年,起初200名左右员工。工厂主要生产二极管。

 

1963年1月1日起,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归属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十管理总局(后为四机部),工厂代号为“国营第七四二厂”。

 

也就是在那一年,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斗,为新中国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后又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无线电通讯技术学习的王洪金同志,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到地方,来到国营第“742”厂工作。

 

四机部接管以后,国家每年都有一定的投资,也逐步配备、增添了一些设备,但是按照四机部的要求:停止小商品生产,进行半导体管的专业生产。对此,企业的技术能力还是薄弱的,因此工厂通过采用学习兄弟单位技术、引进技术人员、自己动手搞革新等手段,逐步使企业产品品种得到扩大。

 

2、校企合并,棉花巷到大王基。

 

1968年底,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的号召,经国防工业军管小组批准作为试点,将无锡无线电机械学校与“742”厂合并,承担新型半导体工艺设备的研究、试制和生产任务。

 

从此,“742”厂从棉花巷搬到了大王基。

 

“742”厂在当时有3个王姓的厂级领导, 王洪金是厂长,所以当时职工们尊称他为“大王”。所以我在想,历史是否会有某种偶然或是必然:大王基,大王基,是不是有“大王总”带领我们为以后的“华晶”创下一份基业的意思?

 

回忆历史,我觉得那个阶段企业练好内功,积聚能力,为之后的华丽转身、上台阶奠定了基础。我归纳为练好了三个内功:

 

第一、 练好加强企业管理的内功。

 

企业从棉花巷一路走来,工厂规模在扩大、生产能力在提高、技术水平在提升,企业对原来的规章制度需要进行全面的修订和健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Ø 在技术管理方面。贯彻“军品第一”、“质量第一”思想,在原有的基础上,制订了产品质量标准,贯彻工艺规范和检验标准;

 

Ø 在发挥群众民主管理的作用方面。各生产班组、车间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各班组建立了六大员:统计员、财产保管员、安全员、生活福利员、质量检验员、考勤员,发挥了群众民主管理的作用;

 

Ø 重要问题分析制度方面。工厂健全了定期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对出现的问题,有厂领导分别挂帅组织解决。比如:根据当时工厂产品质量不高的突出状况,72年,当时有称“三多一差”的状况:“退货多”---占总销售10%,“废品多”---占产量15%左右,“自制设备不能使用多”---占自制设备的10%,“产品稳定可靠性差”。

 

对此,企业开展产品质量运动并成立了工厂的检查验收小组。由“大王总”亲自任组长,颁布了《厂整顿产品质量验收标准》,设定了产品质量、定级标准、产品试制、工艺卫生、质量考核、辅助工艺、动力设施、后勤服务、技术培训等8个方面的验收标准。真抓实管,使工厂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第二、 练好研制新产品的内功。

 

当时工厂每个技术员都担负一只生产或试制产品的任务,其时3DG19高频小功率三极管,3DK7、K2开关三极管和3DA5大功率管逐步投入正常生产,各种硅高频大功率低躁声、硅高速开关和各种数字场效应集成电路等20几个品种先后投入生产试制。

 

工厂这种能力的积聚,为以后“华晶”在历史上多次获得产品的金牌、银牌奖;相继有几十个品种的产品获得国家新产品奖;几十个品种获得国家的重点新产品证书等荣誉奠定了基础。“742”厂曾9次荣获国家金牌产品、8次荣获国家银牌奖品、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国家一级企业等称号。

 

第三、 练好凝聚员工热情的内功。

 

根据五月份自然条件气候、温度较适宜半导体器件生产的特点,工厂在70年代初开始提出开展以“大战红五月”为载体的活动,以激发员工们内心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为工厂、国家多做贡献的热情,当时许多员工、干部几乎都是早班连中班,或者是中班连夜班(恐怕今天在场的许多同志至少是有过“7进7出”经历的吧)。有些班组为了尽快完成某一项国防重点工程的配套产品,还把铺盖搬进了车间。这种现象在现在来看是很难理解、不可思议的,但是当时就是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

 

由于从内心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工厂到处可闻可见“大战红五月”的好人好事、生产捷报频频传来,工厂年年都完成国家生产计划。此后,工厂把“大战红五月”活动列为传统,年年保持。

 

由此我们看到:当时从全国范围来看,江南无线电器材厂是一个地方国营小厂,讲规模不是第一,论技术不是一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国营小厂,凭着以王洪金等老一代“华晶人”的勇气与执着,使得工厂积累了即将腾飞的内在动能。

 

二、 以“742”厂为重点的我国“南方微电子基地”建设

 

“742”厂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史中是颇具浓墨重彩一笔的,主要原因有二条,而这二条原因又与我们“老王总”的参与其中有着深刻的关联:第一是1977年,我国引进的第一条成套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从日本引进的彩色电视机用双极线性集成电路生产线,定点在“742”厂;第二个原因是1983年,“南方微电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微电子工程落户“742”厂。

 

我们分别来说说其中的一些故事。

 

1、我国从日本引进的彩色电视机用双极线性集成电路生产线,定点在“742”厂。

 

1977年初,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决定从日本引进彩色显像管生产线的同时,另外引进彩色电视机用线性集成电路生产线。

 

为了落实、确定这条引进线的定点地区和建设单位,国家四机部等相关部委开展了多方面的勘察和分析研究工作。各地方也为了这条引进线的落户,各显神通展开了竞争。但是最后“花落”“742”厂,这其中与“老王总”卓有成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们查到的文件资料显示:1977年3月份,经四机部和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安排王洪金及“742厂”总工程师车运洪等10多人参加了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代表团与日本东芝公司代表团在北京的谈判。

 

这是我们查到的历史资料,我想在这个“争取定点”的过程中,“742”厂以及“老王总”还做了许多在历史资料中我们没有办法查到的其他的工作轨迹,因为我们深知这种前期的努力有些无法在历史文件中一一呈现。

 

如果“742”厂没有“引进线”项目落户,很可能就没有以后的“无锡微电子工程”落户“742”厂、落户江苏无锡;

 

如果“742”厂没有“引进线”项目落户,也很有可能工厂会在以后改革开放、企业市场化竞争中与许多同类型企业一样面临(兼并、破产等)种种窘境。

 

所以,“742”厂定点引进线建设,不仅是工厂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也是关系到工厂每个员工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

 

所以,“王总”以及老一代“华晶人”对企业建设、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对江苏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乃至对全国集成电路产业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我们应当向“王总”等老一代企业领导人致敬!

 

1977年7月,江苏省革委会根据无锡市革委会提出的关于引进线的定点报告,正式向国家计委、国家建委提出要将引进线定点在无锡市“742”厂的报告。

 

1978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了江苏省革委会和四机部的“定点报告”,正式下达了任务书。

 

任务书指出:同意利用“742”厂进行扩建,建成专门生产电视机集成电路专业工厂和MOS与双极型集成电路的试制厂,年产彩色电视机线性集成电路11个品种年产量2600万块的生产能力。

 

由此,“742”厂成为了当时我国产能最大、工序最齐全,涵盖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的专业化工厂。

 

期间的几个重要事件:

 

第一、 引进线建设、投产日期。

 

1980年5月,开工建设引进生产线前道工序(3吋,5um技术),1982年10月引进线前工序投产。期间,1981年10月引进线后工序投产。1985年完成了引进工程的国家验收。

 

第二、 “742”厂为国家集成电路规模化生产作出贡献。

 

引进线投产以后,“742”厂能否尽快突破设计产能、上量,不仅是工厂局部的重点工作,也是衡量当时我国集成电路生产是否形成工业化大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和突破点。

 

当时主要克服了一个难以逾越、现在来看不是问题的障碍:那就是,企业内部在执行产品标准上,是“死抱国外给定的产品标准”还是“全面满足用户需求为首选”?“742”厂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最后事实证明了以“全面满足用户需求为首选”、“用户标准就是产品标准”的做法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1987年实现全年集成电路产量3003万块的好成绩,终于突破了设计产能。并在以后连续多年保持了高增长的年产量。按照1987年全国的统计数据:“742”厂的产品产量占到了全国产量的近40%。“742”厂为国家集成电路规模化生产作出了贡献。

 

第三、 积极响应电子工业部“一家引进,多家受益”的号召,即5um技术推广。

 

“742”厂消化吸收引进成果,从全国大局出发,无私推广已经掌握的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免费赠送技术资料、推广工厂的质量管理经验、派工程技术人员到兄弟单位支援。

 

当时欢迎全国相关企业来工厂学习,“老王总”有句话:来“742”厂学习,除了吃饭要钱,住宿不要钱!

 

客观地讲,全国各地许多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关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得到过“742”厂的帮助和扶持。

 

2、“南方微电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微电子工程落户“742”厂。

 

“742”厂引进工程取得了成效,将我国的5um双极工艺及相应产品推上了新台阶,也实现了我国集成电路的工业化生产。但与当时国际技术相比、与我国巨大的市场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是工艺;二是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七五”期间微电子产业的头号工程---无锡微电子工程上马并且落户“742”厂。

 

1983年5月,电子工业部作出决策:由电子部24所调入500人,组建24所无锡分所,组建无锡微电子科研生产联合体。

 

四川永川24所是电子工业部大规模生产的主力研究所。电子工业部认为应当发挥“742”厂的引进线大生产经验、发挥24所的技术能力,强强联合,争取时间,尽快掌握2~3微米工艺大生产技术。

 

无锡微电子工程的主要任务是:

 

(1) 调24所部分人员到无锡成立24所分所;

 

(2) 引进建设3微米技术MOS生产线;

 

(3) 5um双极生产线扩产;

 

(4) 建设相应配套设施。

 

期间的几个重要的事件:

 

第一、重要时间点:

 

1985年正式注册为“无锡微电子联合公司”;

 

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无锡微电子工程科研中心开工建设。

 

1989年8月,工程建设期间,在联合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科研中心更名为“华晶公司中央研究所”)。

 

从此一个响亮的名字---“华晶”,诞生了!

 

1990年11月,MOS生产线开工建设。

 

1994年6月,无锡微电子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生产。

 

第二、 无锡微电子工程建设的技术成果。

 

24所分所成立后,利用742厂已有的厂房、设备条件,突破了“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4K动态随机存储器的研制,1986年3月份研制出最小线宽2.5um、集成13万个元件的64K动态存储器,通过技术鉴定。1993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块256K动态随机存储器;

 

新建成的设计中心从1988年到1992年开发新产品108种。

 

第三、双极电路扩建项目的生产成果。

 

双极电路扩建项目投产,使工厂双极电路的年生产能力从原来1990年的3230.4万块,到1993年达到4500万块,技术能力提高到5吋3um。工程竣工验收时上级领导的评价是:“投资是省的、水平是高的、速度是快的、效益是好的!”

 

第四、 重视人才培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华晶”有一套成功的人才培养的机制。不管是行政、技术、党务等方面的干部、人才使用,组织部门专门建立人才使用的考察制度以及建立后备干部制度。人才使用严谨、严肃。

 

多年以后有句这样话来赞扬华晶的人才培养机制:华晶是中国微电子产业的黄埔军校。说的是多年以后从“华晶”走出了许多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上、在各条战线上发挥巨大作用的“华晶”人。

 

我们对此作过一个统计,从华晶走出去的在其他公司或政府部门曾经担任过主要领导、骨干的人数不下500人,目前仍然有300多位“华晶”人继续奋斗在我国集成电路各产业链的重要关键岗位上。比如,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华力微电子、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美国硅谷等等,祖国的大江南北各条战线上也都有“华晶”人的身影,比如国家计生委、无锡物价局、工商局、银行、工程建设等等。今天在座的集成电路领域的各位企业老总就是华晶培养出来的杰出代表。曾经担任过“华晶”总工程师的滕敬信作过一首《忆秦娥.融情华晶》的词,其中咏道:

 

世将华晶誉黄浦,

 众贤铸就功勋业。

 功勋业,

 代有才出,

 微电天阔。

 

“华晶”除了在人才培养方面得到了社会的赞誉以外,同时非常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当时“王总”提出的“华晶精神”仍犹言在耳:“锐意进取争第一、艰苦奋斗创新业、无私奉献做主人。”企业通过引导教育,辅以对员工关心爱护的手段(比如,建造员工生活区华晶新村、职工医院、浴室、员工困难补助、走访员工生活等等),形成了员工乐意“跨前一步做工作”、以“企业发展我自豪”为荣的局面,企业精神面貌振奋。

 

三、 半导体行业协会成立的前前后后

 

“王总”与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渊缘是从1985年成立“集成电路联合组织”开始的。

 

1、集成电路联合组织。

 

“集成电路联合组织”可以说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一个雏形。

 

成立的原因是“742”厂引进线项目的成功,使我国的集成电路生产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国来讲尽管产业还非常弱小,但是已经出现有“协调产业共性问题、形成产业发展合力”的需求。

 

所以在1985年底,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李铁映提出成立“集成电路联合组织”的意见。因此,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发起组织了国内40多家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部属、地方的集成电路企业、科研所,在自由平等、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下成立了“集成电路联合组织”。

 

由于当时“742”厂引进了全国最大的5um生产线,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的生产基地,因此集成电路联合组织的秘书处设在了“742”厂。集成电路联合组织为行业发展做了大量的协调组织工作。

 

2、相继成立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专业协会。

 

以后,随着产业形势的发展又逐步成立了“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1989年1月7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专业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机电部体改司,1989年11月7日批复);

 

所以,从时间上讲: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是全国最早成立的行业协会组织。

 

“王总”是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第一任理事长,共连任了4届理事长的职务,直到他决意提出不再担任理事长为止。

 

“王总”也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第一任理事长。

 

刚才说到的集成电路联合组织、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半导体

 

行业协会集成电路专业协会都是设立在“742”厂的,因此当时协会的活动经费以及办公经费主体都是“742”厂支持的。应该说“王总”对协会无论在财力上、企业帮扶上,还是工作指导上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我总结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协会成立之初先后两次组织了对全行业的调查。摸清了我国集

 

成电路产业发展之初的规模、从业人数、产品产量、工艺技术等基础情况,摸清了“家底”;

 

二是,协调、解决成员单位的共性问题。组织会员单位编制《集成电

 

路企业在线产品目录》、《全国集成电路厂家主要加工项目资料汇编》、制定切合实际的产品质量标准、协商产品价格幅度等等;

 

三是,每年组织召开行业会议,沟通信息。同时多次组织产品市场会、

 

全国集成电路行业设备调剂转让会等等;

 

四是,鼓励协会办好《半导体行业》专业刊物。刊物刊载行业调查情

 

况、各企业的生产现状介绍、重要行业会议信息预告、技术动态探索、国内外产品型号对比等信息。这在那个信息沟通方式比较单一的年代,刊物为会员单位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目前协会依然在坚持办《半导体行业》,并且还根据形势发展增加办好网站、公众号、《集成电路行业简讯》等的信息沟通平台。

 

五是,为政府及行业研究机构提供政策依据和相关信息。比如根据当时电子工业部的要求,重点调研了集成电路“水货”冲击国内市场的状况,写成了调查报告,报告分析原因符合国情、内容翔实丰富,对策建议恰当,成为了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决策的可靠依据,被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推荐为电子工业部情报成果一等奖;

 

六是,积极参与筹备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工作。1987年8月份,由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集成电路联合组织、半导体情报网四个机构共同发起筹备成立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应该说,筹备工作的具体事务性工作是依托集成电路联合组织秘书处来完成的。起草了协会工作文件,酝酿推荐协会领导班子等等。

 

所以,不论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雏形---集成电路联合组织,还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产业方面的专业协会----集成电路专业协会和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以及之后成立的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王总”堪称是我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建设的引领者,他与时俱进、开拓性地指导和开展半导体行业的管理与协调工作,为促进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建设和健康发展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四、 不忘初“芯”砥砺前行

 

今天到会的有许多当年的老领导:薛成志副市长、蒋守雷厂长、徐发明总经理等,还有其他一些老领导,他们与“老王总”一样,都为“华晶”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无锡微电子工程领导小组,第一任组长是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刘剑锋,后调海南省工作。曾培炎接任组长,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

 

今天到会的还有许多以前曾经在“华晶”大院工作过的同事们,以及曾经在“华晶”大院工作过、现在仍然奋斗在我国半导体各个产业链上独当一面的“华晶人”企业家。有从北京、深圳、上海、合肥等地专程赶来参加座谈会的各位企业家,领导。

 

如今的华润微电子,在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无论是科研、生产都有了新的发展、新的格局,特别是近2年华润微电子在陈南翔执行副董事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谋篇布局产业与资本的融合、打造技术能力与系统应用能力的提升,实现产品突破、应用突破、竞争力突破,朝着跻身全球功率半导体第一阵营的行列奋力挺进。

 

如今的无锡市产业形势,更加欣欣向荣。今年8月份,总投资超100亿美元的华虹集团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项目落户无锡。这是无锡市聚焦重点,将集成电路产业放到紧要位置的重要体现,这也是重振无锡“国家南方微电子工业基地”雄风的重要载体。

 

应该说,无锡继国家“908”工程后,与华虹共同携手国家“910”工程,必将使无锡“国家南方微电子工业基地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

 

近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2017年初又出台了《无锡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指出在“十三五”期间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以重点聚焦培育若干个国内外知名的集成电路龙头企业。无锡市一系列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给无锡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曾经的“国家南方微电子工业基地”到如今华虹项目的签约,无锡集成电路用27年时间回归这一国家战略性产业。我想,双方的这种选择与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传承,也是开拓;双方的这种选择与合作,除了是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深刻认识和在理念上的高度契合以外,更是因为无锡市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带来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吸引。

 

今天无锡市主管集成电路产业的市经信委领导出席座谈会以及无锡电视台的现场采访均说明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

 

我们有理由相信,无锡将迎来新一轮强劲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脉动!

 

我们的集成电路事业必将大有可为!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有过“华晶”的印记,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也一定会留下我们的足迹。

 

我们曾经以“华晶”为荣耀,“华晶”也必将以我们为骄傲!

 

木头能腐烂、石头可风化、钢铁会锈蚀,而惟有精神能够成为心中永恒的图腾!

 

让我们铭记历史、接过旗子、克服困难、开拓未来、发扬广大“华晶”精神,把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