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
 
莫大康:半导体业中的"自主可控”
 2018-6-5
 

中兴事件把国人打醒,半导体业不能自主可控要挨打,受人欺负。

 

因此近期围绕着产业的“自主可控”大家议论纷纷,实际上自主可控在不同阶段可能有不一样的解释,现阶段对于中国半导体业由于大部分器件、设备与材料仍需要进口,受人制约。

 

半导体产业链长,技术要求高,投资大,要实现自主可控必须解决一个“生态链”的问题。尽管美国已是世界上最接近拥有半导体全产业链的国家,但在光刻机领域美国企业依然缺席,主要的DRAM生产工厂也不在美国。目前没有单一国家拥有完整的供应链。半导体产业有高度的专业分工,但在各个子系统却又具有高度集中的特性。

 

现阶段由于中国与美国处于两个不同的“阵营”,它害怕中国的进步会动摇它的霸权主义,所以要竭力阻碍中国半导体业的进步。

 

正确理解产业的自主可控,并不表示一切要由自己解决,可以不求人,那肯定也是行不通的。每个国家的自主可控,它表示一种掌控能力,即有的部分可自己做,有的部分自己有能力做,但是经济上不合算,而不去做,而有的部分需要外协合作,这是全球化经济的常态,除了垄断之外,尚需要赚钱。所以中国半导体业的有些目标可能要商榷,如2020年实现芯片国产化率40%,以及到2025年达到70%等,似乎有些不太科学与现实。

 

不管如何,中国半导体业的任务是努力的追赶,提升竞争力,缩小差距,争取在某些领域中开始有话语权。今天的中国可能很难出现如三星、台积电、英特尔、苹果等著名企业,但是由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尽管这个市场属于全球,但是在众多细分的领域中仍可能有机会,迫切需要一种追求产品能做到极致的意识与理念。中国半导体业发展需要全方位的提升,并与整体的国力相呼应。

 

产业的自主可控肯定是个长期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前进,甚至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激励机制”。相信在20-30年之后,随着中国的实力地位日益提升,全球合作共存可能会成为主导,因此对于产业的“自主可控”一定会有全新不一样的认识。

 

中国半导体业发展有它的特殊性,要承认现实,但也不可气馁。在现阶段中国半导体业发展尚在向市场化道路上迈进,但是只要坚持努力前进,少走弯路,离开产业的“自主可控”会越来越接近。

 

(来源:莫大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