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
 
深化物联网应用要打破行业壁垒
 2019-6-12
 

当前,全球性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与产业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给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技术创新应用提供了划时代的历史机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给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正在对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当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后就具备了智能化基础,结合感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就带来了“智慧”化的效果,这绝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确确实实地让我们来到了“未来”。

 

物联网亟须规范行业应用顶层设计

 

物联网从提出到发展至今,已经从最开始的示范展示与试用阶段发展至完全链接的实用阶段,在防灾减灾、资源控制与管理、新型能源开发与管理、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智慧医疗与健康养老、生态环保与节能减排、新型农业技术运用与管理、城市智能化管理、现代物流、国防工业等十大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伴随着5G技术的应用,必将对各行业创造无法估量的价值。我国在上述十大领域已形成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环境监测、公共安全、智能家居、智能医院等420多个示范工程项目的物联网目录,并已经形成了相应的试点与样板工程项目,对于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用科技手段有效防止、抑制腐败,建立国家安全体系,节能减排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物联网”是以“物”为主体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完整系统,通过感知技术、传输技术、计算机技术协同应用,在移动或固定物体上发出固有或赋予该物体的相关信息,实现对物体信息的采集、存储、控制等功能。物联网是以固定和移动(流动)物体数据信息为中心,围绕着对物体固有和赋予其信息的有效获取(或读取),来实现对被测物体各种数据信息的管理与控制,使物体逐步实现并具有智能化的功能。从应用角度看,以某种构架和模式在不同行业中对信息采集、传输、控制为主体的整个系统称为物联网。是否是物联网应从四个维度来判断:一是身份,表明被联网物体的特征,即房屋、车辆、某种动物等;二是其型态,即固体、液体、区域空间等;三是常态下物体的行为,移动、静态、流动;四是物体所处的环境,即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对物体的影响也要纳入其中,否则数据的准确性和建立的模型会偏离实际应用。以上四个维度缺一不可,否则就是单一的系统集成或控制系统。

 

物联网是全面推进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是智慧城市平台上的“主角”及主要结构模块和构成要素,与云计算、大数据密不可分,更不能人为分隔。在整个信息化系统中具有不同的主体功能和侧重点,物体发布什么样的信息,往往取决于安装了什么样的传感器。美国国家科学发展基金自2010年起,每年有69亿美元的财政预算用于发展高技术产业,其中为联邦政府所批准的物联网传感器基础研究项目提供大约20%的资金。两院院士陈俊亮认为:“物联网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过去人们幻想的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如今正随着感知技术的发展成为现实。物联网最大的瓶颈和短板是缺乏感知核心技术。同时,各个行业规范应用的顶层设计是突出问题,没有相应的规范与标准,导致技术‘碎片化’、应用‘孤岛化’,商业模式难以形成,阻碍了物联网良性化发展,导致其在主要行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举步维艰,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与深度融合,也制约了行业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以及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全面系统地梳理行业中的应用问题,打破行业守旧思想和传统的管理思维,重新进行顶层设计,给人民群众带来充分的获得感。

 

打破行业壁垒 推动物联网应用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多个城市的发展目标,哪个城市的规划都有好几套,且大多数都在实施之中。然而,物联网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模块,却没有应用规范与标准,导致技术设计的“碎片化”,应用构架的“孤岛化”,例如数据采集的统一、规范、标准化问题与矛盾突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数据采集应该是统一部署、统一标准、规范管理,数据只有进入到行业、部门应用时,才有行业禁止保密和特殊规定等具体需求。城市中用于车辆和个人等监控摄像头的数据,公安、交通、市政、综合治理、电子围栏等部门应该都可以兼容并调用查看,而不应像现在一样各自为政,自建一套体系。数据是开放的,而数据到各部门后的应用才需要保密,这样做可以避免系统结构设计类型五花八门,数据归属你争我夺,导致难以协同和协调一致,为日后技术和应用的迭代升级带来麻烦和障碍,并出现为追求智慧化而变成“智慧城市系统结构设计公司化”和“城市被信息化”的现象。

 

国内高速公路收费站点的设置与应用技术相对滞后,已有的ETC在使用了栏杆后,阻挡了车辆顺利通过。这种情况既妨碍了正常安全驾驶,又延长了通过时间,阻碍科学有效收费,更谈不上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与资源节约。事实上,这项技术在上世纪已经成熟,在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东部高速公路收费已经采用无人值守,月底账单结算时明确标注起始与终止站点、行驶里程与时间。

 

国内的高铁发展速度举世瞩目,然而高铁的购票、身份认证、检票系统却跟不上这个速度。有的站台地面常出现五六种不同颜色的地标号牌作为指示标志,导致乘客进站后找不到车厢号码,常常听到工作人员用喇叭高声呼叫告诉人们车厢位置。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只需采用一个通用的LED地面显示屏,同时显示车厢号、停站与开车时间、列车车次与起始终点站名等信息,相关问题便迎刃而解。

 

存款难也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目前,国内的银行网点很多,但等候与排队叫号时间长的问题却依然存在。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服务模式创新与业务重组。首先需要解决“金融一卡通”问题,个人只要持有一张卡,即“银行卡”,便可在境内任意一家银行使用,或者某个银行所属的“金融卡”可在任何一家银行存取现金或办理同样的金融业务,由银行后台自行结算和支付相应成本,从而打破各专业银行人为阻隔和多卡带来的繁琐与不便,避免卡片丢失、遗弃等带来的安全风险,为今后全面实现全社会个人身份“一卡通”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其次需要将位于街道的ATM机“搬进”机关单位、社区和楼栋,体现就近化服务的便利效果。

 

由此可见,除了技术融合与协同中存在的规范与标准化等基础创新难点外,还需要改革掌握行业市场资源的相关领域部门闭关自守、自我封闭、不敢担当由于应用新技术带来的责任和风险,以及长期僵化的惯性思维与管理理念,打破对技术创新、迭代升级和产业化应用形成的人为设置的阻隔与行业壁垒。因此,改变行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及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剔除长期固有的利益关系和管理流程所形成的阻力因素,重新设计新技术下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促进行业服务质量提升,营造国内消费持续增长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具有充分的获得感”,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推动力。

 

作者郭源生,系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

 

(来源: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