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
 
叶甜春:“路径依赖”是制约我国集成电路向高端迈进的最大卡点
 2024-5-24
 

5月23日,在广州举办的第26届集成电路制造年会暨供应链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理事长、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甜春作了《路径创新、换道发展——走出中国特色集成电路创新之路》的演讲报告。

 

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达21.48万亿元。另一方面,集成电路进口额下降趋势开始显现。通过多组数据,叶甜春分析展示了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零部件业的发展现状。

 

要点整理如下:

 

  •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制造端用户端增长9.86倍。

 

  • 制造行业全球化特征明显,内资企业占比提升,但仍有不足。

 

  • 封测业内部结构向高端走,中芯、新兴等厂商推出新成果。

 

  • 国内设备企业快速增长,但实力仍需提升,需更多支持。

 

  • 材料销售增长迅速,本土企业已成为主力供应商,面临新机遇。

 

  • 零部件需求增长迅速,本土企业收入在增长,中国工业底蕴被挖掘。

 

  •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重压之下挺住,依靠中国工业底蕴支撑发展。

 

报告指出,集成电路装备业的增长尤为抢眼。从2008年到2023年,该领域的销售额实现了41.6倍的增长。2023年预计销售额将突破707亿元,同比增长34.92%,这一增速已连续六年保持在30%以上的水平。2023年,国内具有代表性的14家设备厂商的整体增长速度达到了35%,远超国际企业的表现(下降0.99%)。报告预测,随着消费端重启备货以及存储厂商营收走强,预测2024年设备市场将进入回升。

 

路径依赖是制约我国集成电路向高端迈进的最大卡点。

 

叶甜春指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后发优势是跑的快,少走弯路,但是带来的劣势就是“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制约我国集成电路向高端迈进的最大卡点,倒逼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开展“路径创新”。

 

叶甜春表示,在传统技术路径上,我国集成电路先进制程发展正遭遇全方位“围追堵截”,如不能开辟新的赛道,3-5年内有重回中低端的风险。他指出,开辟新的赛道,打造新的生态,推进“再全球化”,是中国集成电路全产业未来的重大任务和路径。

 

叶甜春强调,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是建立内循环,并引导内外双循环,重塑集成电路循环体系。实现这一战略需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传统赛道:持续攻坚先进制程技术,推动成熟制程向高端发展,特色创新贯穿设计、工艺到封测等环节,同时加强供应链的自主掌控能力。

 

路径创新:打破技术和产业路径依赖,通过创新产品、技术和产业模式,新老赛道协同,形成特色发展新主赛道,建立非对称优势和战略制衡能力。

 

应用创新:以产品为中心,以行业应用方案为引领,开展应用创新,形成新的芯片产品体系及标准,引导形成新的国际国内双循环,需要国内各行业如电子器械、通讯、汽车、家电、工业等的支持,共同打造新的生态。

 

叶甜春进一步指出了当前对“路径创新”的五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误以为路径创新意味着放弃传统赛道,重起炉灶。叶甜春指出,传统赛道仍是主战场,而路径创新是战略协同,两者需融合形成新赛道。

 

误区二:过分追求“颠覆性创新”概念,忽视工业体系基础。叶甜春强调,应基于现有半导体工业体系,寻找“分岔式”创新路径,追求实际效果而非概念标新。

 

误区三:三维系统封装(Chiplet)被误解为仅涉及工艺创新,忽视设计架构。叶甜春认为,Chiplet的核心在于设计端,需芯片设计、应用系统与封测企业协同,基于产品架构创新打造生态。

 

误区四:过于关注“先进制程”,忽视成熟制程的特色创新。叶甜春指出,成熟制程同样可开发高端产品,应平衡先进与成熟制程的发展。

 

误区五:产业链仍停留在“单纯替代”思维。叶甜春强调,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需从产品创新到体系创新,重建产业生态,支撑行业用户新需求,而非简单替代。

 

(来源:微电子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