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不到5%。经过我们的粗略估计,到去年年底,这一数字达到了20%。”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董扬在接受《中国电子报》专访时表示。在刚刚结束的2025上海车展,汽车芯片联盟携1200余款国产芯片亮相“中国芯”展区。在与记者的交流中,董扬围绕汽车芯片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叙事下的深刻变化,以及供应链组织、发展模式、生态构建等产业关键议题,阐述了汽车芯片产业的新局势及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道。
汽车芯片迎来重大变化
自第一辆汽车问世至今,已经过去了近140年的时间。但汽车驾驶技术和产品的演变,从未像今天这般活跃。在2024年北京车展,从业者和消费者津津乐道的还是“跨域融合”“舱行泊一体”,而在2025年上海车展,“端到端大模型”“智驾平权”成为新的热词。
“汽车产业正处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董扬向《中国电子报》记者指出。他表示,汽车问世之后的第一个阶段是机械控制;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步入电子控制,化油器被汽油喷射取代,点火装置由古老的分电器变成电子点火,并通过电子系统对刹车、安全气囊、变速箱等功能进行分布式控制。
而21世纪以来,全球汽车产业迎来了电动化趋势,推动汽车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同时,在汽车行业还没有把电动化消化完成的时候,又出现了智能化浪潮。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两大主线的推动下,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从分散、独立、嵌入式的电子控制装置向“域集中式”和“中央集中式”转变。芯片作为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及整车的“智能大脑”,也迎来关键转变。
董扬表示,汽车芯片的自身能力与应用方法,都将发生重大的改变。
首先是分散式芯片走向域控芯片。曾经的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是硬件为主、加上嵌入式软件,如今变成硬件标准化、软件分层化,也就是所谓的软件定义汽车,软件架构对于汽车性能有了重要影响。
其次是更大数量、更多种类的芯片上车。智能化趋势使汽车增加了诸多新系统,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等。每一次信息的感知与融合,都需要芯片的处理与集成。
其三是人工智能在汽车的应用,抬高了芯片的性能指标。曾经电子控制装置只负责某一方面的性能,依靠人为输入的Map图控制。而“端到端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应用,对于芯片的算法、存储、算力有了更高要求。
产业大进步驱动供应链扁平化
在上海车展现场,记者在中国芯展区体验了汽车芯片在线供需对接平台。芯片企业的产品按照十大类别、通用参数、七大应用系统、前后装等指标分门别类,按需勾选条件就可以便捷检索。同时,需求方也可以一键发布产品需求,包括对标厂家、对标型号、应用场景等,方便芯片企业快速、精准地进行适配。
如何让芯片企业与汽车企业更充分地对接合作,是联盟成立以来就着手推进的重要工作。联盟成立初期,董扬和联盟工作团队发现,汽车和芯片这两个产业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
“从汽车厂商的角度看,芯片的许多指标——比如工作温度范围、可靠性、一致性达不到车规要求,价格还贵。从芯片厂商的角度来看,汽车厂商的芯片用量不大,可要求很多,还要价格低。”董扬说,“这一方面是由于两个产业存在周期上的错配,芯片最大的应用领域是消费电子,更换周期较快,而车规芯片的生命周期是10-15年。另一方面是汽车具有专业化、大批量、低成本的特点,对于芯片的成本控制有比较高的要求。”
自2022年上线至今,汽车芯片在线供需对接平台录入的芯片产品超过1000款,免费服务了超过400余家成员单位。联盟最新发布的“中国汽车芯片联盟供给手册”将国内主流车企实际应用的一千多款汽车芯片进行整合共享。本次中国芯展区的芯片产品,均可在平台上进行搜索查询。
整车与芯片企业的高效桥接,也为汽车供应链的扁平化趋势带来利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产业叙事下,汽车供应链正从链状向网状演进,芯片企业需要与整车厂共同定义产品,甚至在车型设计阶段就与车厂探讨芯片需求。
在董扬看来,供应链形态的变化由两大因素驱动。
一是汽车产业的赛道越来越宽。随着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新材料深度融合,产业的参与者更加多样,造车也从“五项全能”变成“十项全能”,供应链的组织方法随之变化。
二是汽车产业的进步速度越来越快。此前的20年和今后的20年,是汽车技术急速变化的时间。与节约一点油耗、降低一点排放的循序式进步相比,动力的电动化与行驶控制的智能化,是产业的“大进步”。而“大进步”的实现,需要产业链变薄,沿产业链贯通。
“外部技术进入汽车与汽车本身的技术进步,需要汽车产业打乱曾经的层级化结构,沿产业链融合,实现迅速发展。如果汽车厂商像从前一样,等着一家一家的Tier1去学习新技术,再提供新产品,就跟不上技术演变的速度。这就像曾经汽车行业的专家是不需要懂芯片的,可如今不懂芯片,汽车的智能化功能就无从谈起。”
向高质量发展突围
近几年来,我国汽车产销量持续扩容,驾驶功能和技术不断创新。但也需注意到,汽车产业仍存在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从比拼成本走向比拼技术、品质和服务,成为广大车厂的共识。
董扬指出,中国汽车产业拥有效率高、成本低、技术进步快、用户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产业体量大,以及产业链全面的优势,但也存在“发展的心情太迫切”等问题。许多企业卷价格,是在市场竞争大环境下的无奈之举。汽车产业如何平衡发展和平稳,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思考和探索。
“单个企业该拼价格还是拼性能,很难靠企业自己决断。但是政府对于产业的发展是可以做规范的,所以我特别赞赏政府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面对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怎么保持我们的长处,克服我们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短板,需要全产业一起努力。”董扬说。
对于如何扬长避短,推动汽车芯片向高质量发展突围,董扬从发展模式、生态构建、战略定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在他看来,汽车的发展模式大概分为三类。
对于已有芯片,通过鼓励上车应用,推动其市场化发展。
对于在中国市场增长较快、国际上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芯片,比如碳化硅、氮化镓等,通过IDM模式,联通产业链推动其发展。
对于高端高算力芯片,应发挥体制优势,政府、行业、企业共同推动集中攻关和系统应用。
而生态构建,是面向汽车芯片“三高”(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高一致性)特性的必然选择。在2025上海车展上,中国芯展区的“国产汽车芯片生态链展示区”聚集了芯片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涵盖EDA、IP、流片封装、检测认证及装备材料。董扬表示,当前国产汽车芯片所需的算法、指令集、工具链、EDA等,既要遵循国际大循环、融入国际大市场,又要保障本土的供应链安全和配套,亟需加强加快生态建设。联盟会将生态构建作为长期主要任务。
此外,面向国际国内竞争,以及新概念不断涌现的产业趋势,董扬希望芯片从业者能保持战略定力,抓住中国是汽车芯片最大应用市场和应用创新高地的优势,实现自身的发展。
董扬表示:“一个产业生态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希望我们的芯片企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操之过急,不要走捷径,踏踏实实做事。在中国社会进步和技术创新热潮中,中国芯片产业一定有非常好的未来。”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